媒体聚焦
您的位置:首页 > HUANQIU.COM,环球(中国) > 媒体聚焦
随着绿城建设的规模增长,业界对房产代建模式的关注日益升温,许多房企也开始纷纷涉足代建领域。
8月13日,绿城集团执行董事、执行总经理,绿城房产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舟南在接受《中国建设报——中国住房》记者专访时表示,代建模式的本质是品牌和管理的输出,其核心竞争力是产品的营造能力,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将"品质"摆在第一位。
"品质是代建的生命力。"曹舟南如是强调。
当规模与质量发生冲突时,我宁愿缩量保质
中国住房:目前来看,绿城代建获得了市场认可,推行这一商业模式的关键是什么?
曹舟南:目前房地产收益有四大块:土地收益、开发收益、资本收益和服务(物业)收益,其中最大头还是土地的溢价收益。代建模式将土地投资与房产开发完全分开,相当于放弃了土地溢价,将关注点回归到产品本身,这是代建模式与传统房地产开发的本质差别。
正因为将投资与产品完全分开,才使得产品品质成为代建模式的核心竞争力。作为一种轻资产的商业运作模式,代建最重要的两大资产是产品品牌和团队。绿城建设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城品牌及专业团队的价值,打造中国首个专业房地产开发服务商。
中国住房:品牌输出其实在房地产界不乏先例,但是真正做得好的并不多。有些企业甚至因为规模的迅速扩大,最后沦落为贴牌模式。
曹舟南:产品就是最大的品牌,贴牌的事情绿城坚决不做!这是我们的底线。当规模与质量发生冲突时,我宁愿缩量保质。
大家现在或许看到的是,一年时间内绿城建设可以发展得如此迅速,但背后其实是绿城品牌在过去17年的沉淀和积累。如果没有绿城这个品牌和多年研发的产品标准,以及产品背后的这一批人,我相信绿城建设的发展不会如此之快。反过来说,只要我做砸了一个项目,就是损害了这块牌子,代建模式必然不可持续。
中国住房:业界比较担心的是,绿城建设并不拥有项目的控制权,如何保障产品的品质?
曹舟南: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。我们在挑选客户时也会非常谨慎斟酌。无论对方是谁,首先必须满足我的三个条件:一是土地确权,这就保证了项目可以如期开发而不涉及其他风险。二是产品定位,对方对于绿城的产品理念也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同。三是企业资信,我们会对这家企业进行充分调查。满足这三个条件后,我们才会真正坐下来谈合作。
保障房建设必须设置门槛,标准不能低于商品房
中国住房:虽然保障房建设体量巨大,但是基本不盈利,绿城建设为何要将其作为业务拓展的重点?
曹舟南:"为更多人造更多好房子",是绿城一贯的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,也是绿城开展代建业务的思想起源之一。我们看到,中央政府以五年3600万套的体量推出保障房建设,足以彰显"安居"的决心。作为中国房地产业内的品质开发商,我们更是义不容辞地积极参与,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带动更多的品牌房企加入其中。
虽然代建保障房、安置房几乎无利润可言,但却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,我相信这是未来房地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良好载体。对于绿城而言,如果只是商品房做得好,而不关注社会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,其实是对品牌的一种减分。
中国住房:但在许多人看来,绿城一直擅长的是建造高品质的住房,参建保障房是否会存在没有建造经验的问题?
曹舟南:其实绿城多年来一直在帮助政府建设农民安置房、保障房,目前累积建设量已经突破750万平方米。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曾说过,我们要做中国最大的、最好的农民安置房建造商。
绿城在做品质商品房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,但这不代表做保障房就不行。这里其实存在一个误区,就是保障房和商品房的建造标准问题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,建造保障房一定要按照商品房的标准,从前期设计到施工建造,所有的流程、品质把控、团队配置,都不能低于商品房的标准。这里惟一的差别是,所用的材料不同,或者减少一些硬质景观的比例,以缩减成本。但作为住房的建设流程和标准,是不能降低的。
中国住房:从绿城的实践经验来看,目前企业参建保障房存在哪些亟待完善的问题?
曹舟南:首先,由于成本的限制和对实用性的要求,保障房必须是成熟产品的复制,讲究实用性、舒适性。政府对参建保障房一定要设置门槛,要求参与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开发经验和产品品质保证。目前由于地方任务量较大,出现了一些参建企业操作不规范的现象,建造出来的房子寿命极短,我担心最后生产出一批新的建筑垃圾,这反而是一种浪费。
其次,目前各地保障房的政策制度设计、建造标准也并不统一,这容易影响大型房企的参与积极性,中央应该尽快统一各项标准,充分为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提供接口。
卢丹